猫鱼周刊 vol. 064 创作和变现
编辑
关于本刊
这是猫鱼周刊的第 65 期,本系列每周日更新,主要内容为每周收集内容的分享,同时发布在
博客:阿猫的博客-猫鱼周刊
RSS:猫鱼周刊
邮件订阅:猫鱼周刊
微信公众号:猫兄的和谐号列车
文章
开发的未来是 AI,现在不上车就晚了!
一篇非常反讽的小文章,它还有很多标题:
- 开发的未来是区块链,现在不上车就晚了!
- 开发的未来是 PWA,现在不上车就晚了!
- ...
(原文为英文,我自作主张「本地化」了一下)
正文也非常有意思:
如果你不使用这项技术,那你就是在自毁前程。未来的世界里这项技术必将占据主导地位并不可或缺。不掌握它,你将丧失就业竞争力。它能解决我们遇到的所有开发难题。只需报名我 5000 美元的课程,我就能教会你如何运用。
这段话可太有味道了,这不就是卖课佬常用的文案吗?果然宇宙的尽头是卖课啊!每当一个新名词出现,就一定会有人打着该领域专家的旗号,开始大张旗鼓卖课,然而实际交付的「产品」可谓是良莠不齐(还是客气了,有的割韭菜的可以说是纯纯诈骗)。
MCP 工具投毒实验
攻击者可以在 MCP 代码注释中的工具描述里嵌入恶意指令,这些指令对用户不直接可见但对 AI 模型可见。这些隐藏指令可以操纵 AI Agent 执行未经授权的操作,例如读取敏感文件、泄露私密数据等。
感觉这也是一个思维上的盲区,太多人惊叹于 AI 当前能做到的事,忽视了其中的风险。目前有很多工具能允许 AI 直接操作浏览器或者整个操作系统,其中的隐患其实是很大的。顺着这个 MCP 工具投毒的思路,其实还可以有很多攻击面:
- 直接在工具层面,收集、泄露信息或者执行恶意代码
- 在 LLM 层面做注入(针对使用非官方 API,即使用代理的人),使得 LLM 倾向做出恶意行为
- 恶意截留 LLM 的输入输出(还是针对使用非官方 API)
在当前环境下,我觉得很多人会中招,稀里糊涂用了某个带毒的 MCP 工具或者恶意的 API 代理。防范的方式倒是也有:
- 尽量使用官方 API,或者使用正规的代理(例如 OpenRouter 等)
- 尽量使用官方、开源、信誉良好的 MCP Server,如非必要不要使用 stdio 类型的
- 不要允许 LLM 直接操作,一定要确认后再执行;必要时可以采用沙箱
- 使用文章中提到的检测工具 mcp-scan等进行检测
一名末日废土类游戏爱好者和户外新手,在北方废弃矿场附近的第一个安全屋
一个「安全屋」up 主,我关注了一段时间了。他有数个安全屋,前段时间冬季系列的「零肆安全屋」还挺有意思。一个人在户外搭建安全屋,解决水电暖的问题,烹饪、娱乐等等,有点新鲜。
自从看过「摇曳露营」之后,对于户外露营还是有点向往的,可惜由于身处大城市,也没有合适的交通方式(禁摩,不会开车,好吧也没有钱),一直没机会实践一下。倒是经常在 B 站刷到机车露营甚至这种安全屋露营的视频,云露营过把瘾,感受下氛围。
房车小白避坑指南|房车选购及使用经验
前面提到安全屋,其实也偶尔会刷到一些房车的视频,所以也从收藏夹里翻出了这篇文章。一般这些视频要么是还在整备房车,要么是已经房车旅行多年,只有这篇文章比较实在地把房车里一些坑点说清楚了,很实在的科普。简单来说,房车除了购买、上牌、整备等等比较麻烦,使用过程中也有不少头疼的点,需要你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折腾。
想法
创作和变现
前面说到「卖课」这个话题,我觉得会有人说「啊你没赚到钱就酸人家」「赚钱嘛不寒碜」之类的话,也有被割过韭菜的拍大腿。这里倒不太想往这边展开,谈谈从创作者角度,变现的问题。
最原始的创作变现来源基本都是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」的模式,就是收稿费的形式,作者写书写文章赚稿费、画家画画赚稿费之类,都是先验货再给钱的形式,而且有个隐形的性质,就是这些交易都等于是押上了创作者本身的声誉的。这种方式有个弊端,就是对新人来说非常不友好,由于发表的成本很高,很多人的创作甚至不能面世,可能起步阶段稿费不能养家糊口,坚持不下去就放弃了。
随着传媒的发展,「发表」的成本已经越来越低,现在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创作,平台也有「流量支持」,上述的弊端看似已经被解决了,但是「变现」的问题依然很复杂。互联网初期,有个创作变现的途径,叫网文。读者付费解锁章节,平台再按比例分稿酬给作者;它一定程度上卖的也是期货,读者打赏月票催作者更新,作者交付优质的下一章内容。这其实还是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」的模式,只是盗版猖獗,作者和平台的收入其实都被偷掉了很大一部分,并不见得很健康。
现在我把话题稍微限定在「知识变现」这件事上,你会发现原来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」的模式变了,创作者的「声誉」好像也不重要了。某种意义上说,只要能接受更低的下限,不用创作很优秀的内容,只要能搞定某些流程,就可以赚到钱。
先说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」。在当前订阅制当道的环境中,有很多知识付费产品都走的订阅的模式,创作者可以空有一些期许,但是后续完全不兑现,或者货不对板的情况。我曾经购买过极客时间上的几个专栏,价格不菲,但是良莠不齐,尤其是「早鸟」性质的课程,前面试读还可以,后面就狗尾续貂;又购买过一些小报童的专栏,宣传时候说一杯奶茶钱,每周更新,割了数千个韭菜之后就断更。有个地方他们卖课的倒说的很对,个人 IP 很重要,曾经有些亮眼的作品,再加上大厂的 title,几个风口的名词,再加上适合的营销,韭菜割了一把又一把。
再谈「声誉」,如今互联网上大家都只是认个 ID,例如我的 ID 叫阿猫,改天我再做个号叫阿狗,我就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了。他阿猫割了几千个人韭菜就断更,关我阿狗什么事?利用这个套路,同一块地里的韭菜,就可以反反复复收割。更甚,其实只要脸皮够厚,不改头换面也行,反正互联网的记忆足够短,每个人的关注度也不一样。例如何同学,自从他节目出现不能跑的代码,他这个人在我心目中已经发烂发臭了,但是丝毫不妨碍技术圈外的一千多万粉丝,给他每个视频贡献数百万的播放量,人家照样是大 V。
不得不提,同为大 V,LTT 前阵子公布了他们的收入构成(下面的图也源于该视频),可以看到他们收入的大头不是广告推广,不是独家内容,而是售卖周边。我觉得这种变现方式就非常地健康,大头是周边产品售卖,热情的粉丝团体,为他们的创意且实用、有品质的产品付费;另外一边,多元的赞助商、广告位等,让他们不需要拍厂商的马屁,拥有相对的「评测自由」。
其实说了这么多,我觉得创作者交付的东西的价值对得起它的价格,并且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很重要的。在「周刊」这个领域,我知道有些作者收集一大堆热门链接每周发布就开始搞付费,也有人潦草丢几个链接每周应付更新,更多的是坚持不住几期就断更;但也有一些作者确实很用心创作内容。其实也只有这些用心创作的内容我会追着看,也会推荐他们的一些文章。做创作者久了,一瞥就能知道创作这个内容花了多少时间心血。
当然了,我并不是反对知识付费,金钱也是对作者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激励。如果你是收费内容的作者,那更需要用心去写来兑现你售卖时的承诺以及回应读者的期望。关于我的博客和猫鱼周刊,曾经有过一些推广,我没有接;微信公众号打开了广告,倒是零星有几块钱收入;偶尔有些读者投喂些咖啡钱,非常感谢他们;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读者留言我的内容有帮助。但至于变现,我一直没搞明白,也基本上放弃在这里赚钱了。
这一段的逻辑其实有些混乱,有时在说卖课,有时又扯创作,我倒是写得痛快。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,权当看个笑话。
项目
wewe-rss
微信公众号转 RSS,可以私有化部署,走的微信读书的方式,应该是目前最好用的公众号转 RSS 方式了。
工具/网站
GitHub 锐评生成器
还蛮有意思的锐评,写得还挺可爱。之前一直对「锐评」类的东西不是很感冒,但是 GitHub 账号确实是一个我比较自豪的门面,这个锐评也是有被夸到。(当然,它也有几个比较毒舌的风格,也可以体验一下)
另外也了解到,这是一个叫「冰岩作坊」的学生团队的作品,是 HUST(华中科技大学)的一个学生社团。我在大学期间也参加了类似的社团,找了下官网也还在,真是美好的回忆啊!
LLM 推理 VRAM 和性能计算器
一个计算 LLM 在不同硬件配置上的 VRAM 占用和最终输出速度的工具。上一期提到过一个 gguf-parser-go可以用来计算内存占用,而这个更加直观。如果你对其中的原理感兴趣,作者也有一篇博客介绍。
吉卜力工作室作品静止图像
吉卜力工作室历史作品的静止图像。虽然只有 1080p 的规格,但是下载来做壁纸也不错。
最后
本周刊已在 GitHub 开源,欢迎 star。同时,如果你有好的内容,也欢迎投稿。如果你觉得周刊的内容不错,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,让更多人了解到好的内容,对我也是一种认可和鼓励。(或许你也可以请我喝杯咖啡)
另外,我建了一个交流群,欢迎入群讨论或反馈,可以通过文章头部的联系邮箱私信我获得入群方式。
- 2
- 1
-
赞助
微信赞赏码
-
分享